欢迎来到江苏培训在线!
总站
切换分站
13851992307
江苏培训在线 > 新闻资讯 > 教育头条 >  南京教育困局 | 阳光专辑

南京教育困局 | 阳光专辑

发布时间:2016-07-06 11:41:17  来源:教育通摘自河西楼市微信公众号  浏览:   【】【】【
一个对人文与地产有兴致的观察者

记得很早的时候,大概十年前,在南京有一场关于南京教育向何处去的热议话题,老师、媒体人士、学者、和家长们讨论得很热闹,但似乎没什么结论。教育系统心照不宣的明确了两条线,一条是政治正确路线:素质教育;一条是业绩路线:应试教育。


两条路线并行存在,实际运行的结果就是南京在江苏成为一个非常尴尬的城市:经济排名全省前列,高考排名全省居后,真尼玛的不科学啊。


其实再“科学”不过,应试教育层面,南京是“落后”。很多南京家长来自于周边地区,当年也佼佼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英雄们,在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育,然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结果悲剧发现:如果不是在南外、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和一中,而在其他普通高中,孩子考上985、211都需要运气,确实惊讶:这还是素以科教文卫发达著称的南京吗?


的的确确如此,所以,南京有个现象:要想上好的大学,就必须上好的高中,要想要上好的高中,就必须上好的初中,要想上好的初中,就必须上好的小学,即所谓名小。当然,这里说的是大概率,整体意义,所以不要拿我邻居、我同学、我亲戚家的孩子一路渣校最后一不小心上了清华这种个例说事。


身为堂堂经济大省的省城,经济繁荣自不必说,也是省直机关驻扎之地,媒体监督也非常发达,家长们也多是识见之辈。思路活、眼界宽、能力大,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稍微有点委屈不平,就能闹得沸沸扬扬,学校、老师吃不消,教育部门也吃不消。


比如2013年某名小五年级家长给教育部写信称学校存在鼓励学奥数、英语的现象,结果该名小被通报批评……总而言之,就算南京的学校有心推行应试教育,操作空间实在有限,远远比不上“县中模式”,一根筋的玩到底。


就算有相关部门检查,也可以通过做做资料、编排策划等方式给圆过去。即使有好事记者扛着摄像机进校试图进行媒体监督,也能在其到来之前,高音喇叭广而告之,全体动员,学生们立刻从教室窜出来,撒开腿溜到操场、图书馆和花园,三三两两,成群结对,做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之状。若有记者采访,老师们也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言辞凿凿,记者明知其中有假,也委实寻不到明确线索,再说也多半是一方虚与委蛇,一方心知肚明。


在县中的大氛围下,这些都不是个事,何况,学校如此“勤勉”,县中的家长们也见之欣慰。


高考的终极存在,一切素质教育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南京的教育要在综合素质的框架中摘取应试教育之果实,也委实不易。这也怪不得南京,若能像上海、北京那样,有高考的特殊政策,素质教育也许会推行得更有底气,家长也大可淡定自若,(不过那时,南京户口也奇货可居了)。南京的教育也会真正的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现在的骑墙之态,让素质教育沦落为某种意义上的“不管教育”。


素质教育多年,在很多家长看来,也无非是在学校学点东西,作业不多,每周一两次兴趣小组,偶尔有点集体活动,其他有什么呢?更多的学习被推向培训市场,书人、学而思、乐灵……在高考大棒下,南京的教育显出了原形,对于家长而言,切肤之痛。


在此,强调所谓的素质教育与愉快教育,是一种听上去挺残忍的事,好比看着县中的侄子上了南大商学院,而自家儿子只能上南大金陵学院,南京家长之痛啊。


有人或许可以安慰,上了好的大学,也不意味着就是成功啊,并举出若干例,你看隔壁的李总王总,大字不识一个,手下一批博士……网上也说:小时候,成绩好,努力进大学;找工作,却进了高中没上的同学开的公司……有人说,名校不代表什么,成绩好也不代表什么,诸如此类,不一而论。但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更应该是:成绩好,的确不代表发展好,但凭什么相信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十年后的发展一定不如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尤其在现在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和之前野蛮生长的经济背景有本质区别)。


事实上,成绩好的孩子,整体概率上的个人发展,还是较成绩不好的孩子为好。当然,注意两点,一个是整体,一个是概率,个体的反驳都没有意义,何况,普通人家孩子,没有家族资产与权势,不依赖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还依赖什么呢?



再谈县中模式,给人的感觉是标签一堆,无非是应试教育和往死里楸。县中老师都是一脸悲情相,带着厚厚的眼镜教训学生,而学生都是一脸茫然样,行动迟缓,只有做起考题来才两眼发光,然后把城市孩子的成绩秒杀。


都说县中苦,其实也未必如此。“苦”是一种主观的心灵体验,就像中国人抱怨自己生活悲剧,最好的劝慰就是告诉她,张三李四更悲剧,这种比较法的慰藉更能让对方感到自己还不算苦,甚至破涕为笑。在县中的学习生活,起得早早,苦读做题与夜自修,行色匆匆,但实际作为主观感受,学生们并不觉得苦。因为大家都同样的节奏,没有对比就无所谓苦了。


很多人也觉得名校苦,其实道理同上。在名校里,学习的压力相对略大是普遍的,甚至还有一些课外的培训,不过氛围如此,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顺水行舟”。但如果在普通学校,大多数人未必去上课外的培训,如果自家抓得紧,孩子会觉得委屈、可怜,父母也觉得辛劳,相当于“逆水行舟”。逆水而上,就会遭遇更多阻力,包括主观的“苦”。


当然,除了学习强度的区别,县中有其他优势,大城市与县城、村镇,是不一样的。在县城,教育培训的市场很小,一是不具备大城市聚集的需求规模,从而达不到规模-效益效应;二是县中模式本来就占用学生时间极多,根本匀不出多余时间来做其他校外培训


在南京这种强二线城市和京沪这种一线城市,因为学校受限于应试教育的强度,学生的校外时间多,培训市场规模庞大,公立学校的名师如果跳槽到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其收入区别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以上。


这种现象的弊端在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被削弱,甚至,因为学校僵化的绩效考核、行政主导、教学边缘化等因素影响,老师们吃大锅饭,学生也无心恋战,要想有差异化的考试水平提升,功夫全在课外的培训辅导上。而在县中,所有的教育、培训的进行都在校内,因此,县中的教学更为一体化、长期化,从而在强度优势的基础之上,还更高效。


大城市的孩子,大多不是寄宿,父母在学校附近租房或购房,培训机构又散落城市不同区域,奔波本身也累,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也不可能完美衔接,效率低。在这点上,大城市是不如县中的,后者是半封闭集训状态,学校即生活,学校即一切;而对于城市,学校仅仅是上完学校的课,还有其他培训班的众多课程呢。县中占据了学习时间、学习效率、老师精力投入、学生全身心以赴的优势,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这不是城市的应试教育能比的。


在这里提一下县中老师的因素,确实也负责任,一整天几乎都呆在学校。作为县中教师,成就感建立在学生的录取率、高分率上。而城市里的老师,相对多元化一些,人性化一些。这也是大城市和县城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投射在教育岗位上的参差之别。


有些县城老师的认真劲儿颇让人感动。课前的备课相当严谨,一丝不苟,即使教了二十几年,依然全神贯注,认真得好像在从事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从早晨七点到晚上九点,几乎是每天,每个月,每年如此。表情端庄,略蹙眉,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教学上的事在思考着。甚至其备课的课本,满是圈点、描红、重点词汇和语句突出,不计其数的各种符号、记号、注释,很让人油然尊敬。当然,尊敬的同时也几乎无法想象一个人把这种机械的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重复性的训练式工作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和骄傲。


县中模式,得承认,是一种高效率的应试教育系统,它内在的要求每个学生整齐划一,老师整齐划一。标准化的流程,具体个体上,有的老师也能做到相对的因材施教去对待学生,但这出于效率与效果的考量,而非人性化的多元教育理念。


对于农村子弟,考试成绩肩负着改变命运、改变家庭尊严的重担,有几个能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县中的氛围里,如果知道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不是李刚也不是李双江,再不跑快就来不及了。他们大多数时间耗费在与同学较劲、与自己较劲上,耗费在如何错误更少,如何记得更牢,如何做题更迅捷更准确上。这种内在功利化的趋使,让县中子弟不可避免的焦虑,甚至影响了自己部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更趋于用一种功利化的思路去思考。有些教育专家说中国的教育是有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匠工,但并未培养出具备爱的精神的人,也没有培养出有担当的责任感与真正的综合素质。当然,除了学校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在此并不展开叙述。


说起县中,随便扯扯,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除了学习,其实大把的时间还是有的,图书馆往往是去处之一。不说翻遍所有的书,至少,《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种革命书籍,我们都能随手翻开关于保尔和冬妮娜接吻的一段,这就是功力。晚上的宿舍卧谈会也别有趣味,来自各村各镇的年轻人,谈起班上的女孩胸前六两,那是无与伦比香艳,用纵观古今的各种文学描述抒发对女性曲线的赞美,甚至从北纬三十度的神秘地理引申到女人身上的经纬意象,啧啧惊叹有声,口水巴巴之流,第二天看到女生,还装得人模狗样,谈吐斯文矣。


当然,除了谈女人,也谈政治,谈美国,谈台湾,谈日本,谈种种历史问题、政治问题、文学问题。要知道,在宿舍卧谈会上出彩,这很不容易的,如何把话说得又精确又形象又有说服力,那是需要极深的学识素养与口才。偶尔,也谈文学、诗歌、思想,谈西方文明,谈巴比伦与幼发拉底河。当然,也谈奥林匹克竞赛,讨论题目,评论老师,想象未来,思索女性,想象自己过了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形。


黑夜里,男生宿舍,黝黑夜幕中,这些闪闪发亮的眼睛的我们自己,会是怎样子的、有着怎样的生活、有如何的境遇。有时,谈到一个主题,喧嚣之中,忽然沉默不语,陷入了无尽的感慨和伤感中。很多年后的现在看来,似乎有着与年轻人很搭的莫名其妙的忧伤,在无数谈论中,有时会触摸到某种人性的诡异真实、世界的粗糙真实,那种久窥不得、刹那感慨的感觉,是颇让人怀念的。


俱往矣,切换至南京,还是老话:要想上好的大学,就必须上好的高中,要想要上好的高中,就必须上好的初中,要想上好的初中,就必须上好的小学。这话当然不具备绝对的意义,只是相对正确。


事实确如此,南外本部初中优录约300,其中一半都被鼓楼和玄武的几所学校占据,如果你家孩子在名小,7个毕业班,24个优录,每个班3/4名,虽然几率不大,但总归机会。如果在普通小学的班级,整个学校都未见得有1个名额,概率几乎为0。这就是绝大区别了。南外如此讲究“出身”,树人、汇文、29中、新城和其他学校也如此。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家的规划和财力来购置房产,把学区作为一个考量因素,这也是非常实际的。


南京的学区,作为一个综合因素,体现了一种氛围。有人说,选择学校,不仅仅是选择了学校平台,还选择了对孩子教育很用心的家长群体,这也许也是“生源”意义所在。


另外,学区也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好比之前的名小之一长江路小学,如今也算是家道中落,失去了曾经的成绩与口碑,芸芸众生了。比如在2010年,苏宁睿城与万科金域蓝湾的房价都在1.6万/平左右,现如今,科睿小学+汇文初中配置的苏宁睿城价格在3万左右,而万科金域蓝湾的价格还在1.8万徘徊。2012年初,西堤国际价格不过2万/平,江湾城2.4万/平,现在,具备品质口碑的江湾城(非4期)在3万左右,而西堤国际却一骑绝尘3.4万了,原因无他,新城初中的因素使然。


这可能是很多人未曾想到的,但实际上却早有线索可循。如何把握学校发展的趋势、动态变化,如何从学校的前世今生捕捉到这个学校的未来,也许只在教育局的规划里。但对于我们,从教育的总体趋势上宏观分析,从各种信息中捕捉到蛛丝马迹,选择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有学区性质的房子,这既是教育的考虑,也是资产配置的考虑。


©本文版权归“河西楼市”所有

责任编辑: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旨在公益传播,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 江苏培训在线 苏ICP备150010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