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揭秘重点大学不能全国统一录取的真实原因!
每年到了两会或者高考的时候,关于高考要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按各省人口比例统一录取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改变呢?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每年都拥有近100万高考考生,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教育人口大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却明显匮乏: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河南一所也没有。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中,河南也仅有一所。并且,河南没有一所高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时,国内一些名校在河南投放的招生名额偏少,2016年中央部属高校投放河南省的本科招生计划2.27万人,占中央部属高校招生总规模的4.9%,与河南省生源占全国生源7.7%相比,明显偏低。
目前,高考改革正在进行,2017年有26个省份使用全国卷,自主命题省份继续降低。但大家还是不满意,为什么不能做到统一录取呢?其背后的原因需要理性看待,录取名额分配归根究底一个“钱”字!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各个部属重点大学对自己的招生名额分配,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按各省人口比例平均分配,事实上一直都是“按钱分配”的。大学的运转是很现实的问题,没有现实财政支持,一切运转都是空中楼阁。
大学经费的来源,是不可能统一录取的根本原因!
1998年211工程启动之前,大学的招生名额分配是这样的:教育部院校,以各省市给中央财政上缴的份子钱比例分配为主+少量落后地区照顾+所在地地方支持的补偿。各工业部所属院校,以本行业在各省的企业和职工规模分布的比例分配为主+所在地地方支持的补偿。地方院校,以地方为主+少量落后地区照顾。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各工业部的解散,其所属院校改归地方。而在各地建设一流大学的努力之下,大学更加地方化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特别是重点大学,虽然名义上是教育部直属的,但实际上其经费来源正在日趋地方化,于是其招生名额也就日趋向地方倾斜。
目前,全国各类大学按照经费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清华、北大两所全国顶尖大学,经费全部由教育部以中央财政拨付,但北京市政府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因此,在适度照顾所在地北京的贡献之外,其它绝大多数名额都对全国考生进行统一、平均的名额分配,是有条件做到,也应该做到的。目前这两所大学对北京的招生名额照顾太多,这是应该改革,也是最能够改革的部分。
第二类,绝大多数重点大学,包括绝大多数985和大部分211院校。虽然理论上他们应该是教育部直属的“部属高校”,但一直在地方化。这类大学,经费主要以三种来源为主:预算拨款,科研课题经费,学费学杂费。学费学杂费没什么可讨论,但前两项相当地地方化。中央财政占四成,来自地方的是六成。在如此地方化的经费来源之下,越来越多的重点大学倾向于把近半数、甚至超过半数的招生名额提供给本地,以回报本地的大力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类,地方省属院校,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地方。他们主要在本省招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富省穷省对大学投入不同,分得的招生名额也不同。
举例来说,2016年北京地方教育经费支出达758.49亿元,北京的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34710.96元。这什么概念呢?随便举个人口和面积排名中游的省:2016年河北省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为802.31亿元,但河北省是一个有七千多万人的人口大省。河北省的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均不到7000元,不足北京市投入的1/5!而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财政支持规模仅有2000多亿元,还不足北京市地方财政的三倍。地方财政投入了那么多资金给学校,不要求更多的本地招生名额才是怪事。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各省市的录取指标分配,又怎么可能均匀的起来呢?
解决之道
当前的问题就在于,名义上的全国性大学几乎全都地方化了!
真正的全国性大学,除了清华北大两所名校之外就没有了,而清华、北大偏偏过于照顾北京。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改革举步维艰。不把数以千亿计的资金重新安排,变为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让“部属高校”真的“部属”起来,招生名额分配地方化是不可能改变的。
比较可行的是,中央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把重点大学真正变成全国性大学。教育弱省在发展本地大学的初期,理应得到中央财政和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只靠伸手要是不行的,只靠所谓教育公平的大力呼吁也不是长久之计。首先要从自身的理念上做起,要有自强的意识,眼光要看长远。教育投入不是立刻就能够看到效果的,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