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金牌教育通
- 信用等级:
资料认证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
已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20年01月25日
新闻动态
书法,“书”与“法”并重
发布者:南京书法培训平台 发布时间:2020-01-27 来源:南京书法培训平台
书法,“书”与“法”并重。古人每天提笔就是用毛笔写字,从书写的训练,到法度的理念,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今人首先在时间和精力上,就难以与古人相匹敌。
日本谓之书道,我想可能更偏重于修身、养生、悟道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述。
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一定要先尊古寻古, 向古人学习,认真的临习古帖。在笔墨上有一定的把握之后,再广泛阅读书法理论,甚至涉猎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内涵和修养,然后再用积淀的知识滋养笔墨书法。
针对题主的问题,做简单回应
所谓的“魏晋笔法”是什么?
为何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
徐康岩(书法家)所钻研的“魏晋笔法”究竟是不是现在还未广泛流传的“古法”。 世俗的藏锋之说是否是谬论?
有人说“魏晋笔法”是现今人少用的“绞锋”,是否属实?
现在还有哪些真正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书真迹?
先简单回顾一下汉字的发展历史
商周:甲骨
→ 战国:金文、大篆
→ 秦:小篆
→ 汉:隶
→ 魏:魏碑
→ 晋:章草(由隶书演变)、行(二王)、真书(楷书前身)
→ 唐:楷书(初唐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柳公权)
→ 宋:行书经历魏、晋、唐达到新的高峰
先不论今人仿古而书写的甲骨、篆书,之谈古时的书法理论,早可追溯到秦·李斯的用笔之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秦汉的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崔瑗《草书势》的大发展过后,到魏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除书圣王羲之《笔势论》,还有钟繇《用笔法》、卫铄《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已经从碎片化感性化,逐步整理总结发展为体系化理论化。
南京传统书法培训价格
唐代欧阳询《书论》、《用笔论》、《结字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虞世南《笔髓论》等等,都是书法的又一巅峰。
“法”,更多理解为法度,可大略分为: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唐楷已经到了顶峰。颜真卿与柳公权都受到欧阳询的影响,赵孟頫则更后。而产生于初唐的欧体中可看出与汉魏直接的传承关系。
《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张猛龙碑)“朝廷以君阴望如此”
《九成宫醴泉铭》(明•李琪藏本)“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汉《张迁碑》“陈留己吾人也”
《九成宫醴泉铭》(明•李琪藏本)“日含五色”
帖中例子众多,此不赘述。
※ ※ ※ 笔法 ※ ※ ※
常用的笔法,入笔、收笔、运笔、顿笔、捻笔、衂笔,其中每一种笔法又有具体的细分。
入笔:顺锋入笔、藏锋入笔。具体操作可以理解为欲横竖下笔,欲竖横下笔。
运笔:通常采用中锋运笔,楷书中不可侧锋。特别是较长的横竖撇捺笔画,要注意提按。
顿笔:是在收笔和转折中使用。
衂笔:可用以完成横折钩,竖提钩等笔画。
衂笔很多书上语焉不详,更有趣的是各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理解很简单,是为了解决写字实践中,行笔方向改变是遇到的笔毫散开不易把控的问题,需要提起笔锋,倾斜笔管,重新起笔。比如竖钩,到了竖的尾部,需要出挑,此时笔毫处于散开状态,直接挑出,不能控制钩的形态,有的书友也提到了,下部会缺失一块。
因此需要轻提,收笔,调整运笔方向,向钩挑方向略微倾斜笔管,重新下按行笔,这样一个完美竖钩就出现了。
感谢 @魏一飞 书友的提问,有关于欧体笔画粗细,在这里详细分析一下。
粗细要因字而议,因作品而定。决定字笔画的因素很多。通常来讲,一个字中,主笔要比辅笔粗壮健硕些,才可以撑起整个字型。而一篇之中,笔画简单的独体字,要比笔画众多的合体字,笔画略重一些,这样才能显得饱满。
这就是书法有趣的地方,看似规矩重重,却又合情合理。映射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莫过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九成宫》之所以笔画硬瘦,是因为长久风化所致,石碑上的刻痕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细直至磨平,因此与纸上写字有所差异,甚至一篇作品,开始、中间与结尾写的,书者在写字状态,心境上都有所区别。我们可以体会并还原这种书写的状态,就对字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九成宫》原碑,字不过寸许,笔画细小显得精神。但如果字型放大到数寸,甚至尺余的榜书,依然以细瘦笔画作为零件,则难以支撑整个字体。可以适当融入隶书、魏碑等笔法,使字稳重而端庄。这也是与欧阳询的思路想通的。
《九成宫醴泉铭》帖本(明•李琪藏本)
二康 康雍 临九成宫醴泉铭
大康 康殷 作品
康雍 作品
孟繁禧 作品
可以明显看出,今人对古帖有了二次创作,在书写榜书作品时,无不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笔画上进行了再加工。适当的加厚加粗,在视觉上更为合理。
※ ※ ※ 结字法 ※ ※ ※
结字法,常用的是明代书法理论家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讲解楷书字型字体的组织规律。这写“法则”也是规律,在书法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是通用法则,在临帖操作中,要针对具体的字有具体的分析和解构。
转自【南京书法培训|楷书培训|行书培训|练字培训|练字培训中心】 原文地址:http://jyoo.cn/a/list5/side7/64.html
日本谓之书道,我想可能更偏重于修身、养生、悟道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述。
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书法,一定要先尊古寻古, 向古人学习,认真的临习古帖。在笔墨上有一定的把握之后,再广泛阅读书法理论,甚至涉猎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内涵和修养,然后再用积淀的知识滋养笔墨书法。
针对题主的问题,做简单回应
所谓的“魏晋笔法”是什么?
为何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
徐康岩(书法家)所钻研的“魏晋笔法”究竟是不是现在还未广泛流传的“古法”。 世俗的藏锋之说是否是谬论?
有人说“魏晋笔法”是现今人少用的“绞锋”,是否属实?
现在还有哪些真正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书真迹?
先简单回顾一下汉字的发展历史
商周:甲骨
→ 战国:金文、大篆
→ 秦:小篆
→ 汉:隶
→ 魏:魏碑
→ 晋:章草(由隶书演变)、行(二王)、真书(楷书前身)
→ 唐:楷书(初唐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柳公权)
→ 宋:行书经历魏、晋、唐达到新的高峰
先不论今人仿古而书写的甲骨、篆书,之谈古时的书法理论,早可追溯到秦·李斯的用笔之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秦汉的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崔瑗《草书势》的大发展过后,到魏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除书圣王羲之《笔势论》,还有钟繇《用笔法》、卫铄《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已经从碎片化感性化,逐步整理总结发展为体系化理论化。
南京传统书法培训价格
唐代欧阳询《书论》、《用笔论》、《结字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虞世南《笔髓论》等等,都是书法的又一巅峰。
“法”,更多理解为法度,可大略分为: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唐楷已经到了顶峰。颜真卿与柳公权都受到欧阳询的影响,赵孟頫则更后。而产生于初唐的欧体中可看出与汉魏直接的传承关系。
《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张猛龙碑)“朝廷以君阴望如此”
《九成宫醴泉铭》(明•李琪藏本)“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汉《张迁碑》“陈留己吾人也”
《九成宫醴泉铭》(明•李琪藏本)“日含五色”
帖中例子众多,此不赘述。
※ ※ ※ 笔法 ※ ※ ※
常用的笔法,入笔、收笔、运笔、顿笔、捻笔、衂笔,其中每一种笔法又有具体的细分。
入笔:顺锋入笔、藏锋入笔。具体操作可以理解为欲横竖下笔,欲竖横下笔。
运笔:通常采用中锋运笔,楷书中不可侧锋。特别是较长的横竖撇捺笔画,要注意提按。
顿笔:是在收笔和转折中使用。
衂笔:可用以完成横折钩,竖提钩等笔画。
衂笔很多书上语焉不详,更有趣的是各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理解很简单,是为了解决写字实践中,行笔方向改变是遇到的笔毫散开不易把控的问题,需要提起笔锋,倾斜笔管,重新起笔。比如竖钩,到了竖的尾部,需要出挑,此时笔毫处于散开状态,直接挑出,不能控制钩的形态,有的书友也提到了,下部会缺失一块。
因此需要轻提,收笔,调整运笔方向,向钩挑方向略微倾斜笔管,重新下按行笔,这样一个完美竖钩就出现了。
感谢 @魏一飞 书友的提问,有关于欧体笔画粗细,在这里详细分析一下。
粗细要因字而议,因作品而定。决定字笔画的因素很多。通常来讲,一个字中,主笔要比辅笔粗壮健硕些,才可以撑起整个字型。而一篇之中,笔画简单的独体字,要比笔画众多的合体字,笔画略重一些,这样才能显得饱满。
这就是书法有趣的地方,看似规矩重重,却又合情合理。映射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莫过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九成宫》之所以笔画硬瘦,是因为长久风化所致,石碑上的刻痕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细直至磨平,因此与纸上写字有所差异,甚至一篇作品,开始、中间与结尾写的,书者在写字状态,心境上都有所区别。我们可以体会并还原这种书写的状态,就对字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九成宫》原碑,字不过寸许,笔画细小显得精神。但如果字型放大到数寸,甚至尺余的榜书,依然以细瘦笔画作为零件,则难以支撑整个字体。可以适当融入隶书、魏碑等笔法,使字稳重而端庄。这也是与欧阳询的思路想通的。
《九成宫醴泉铭》帖本(明•李琪藏本)
二康 康雍 临九成宫醴泉铭
大康 康殷 作品
康雍 作品
孟繁禧 作品
可以明显看出,今人对古帖有了二次创作,在书写榜书作品时,无不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笔画上进行了再加工。适当的加厚加粗,在视觉上更为合理。
※ ※ ※ 结字法 ※ ※ ※
结字法,常用的是明代书法理论家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讲解楷书字型字体的组织规律。这写“法则”也是规律,在书法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是通用法则,在临帖操作中,要针对具体的字有具体的分析和解构。
转自【南京书法培训|楷书培训|行书培训|练字培训|练字培训中心】 原文地址:http://jyoo.cn/a/list5/side7/64.html